Monday, April 2, 2012

绿色能源系列1:向太阳借电

封面故事
财经周刊 2012-04-02 16:08



全国首座及最大间的再生能源园区坐落于森美兰汝来巴音,预计明年初全面竣工,可向国能输出高达15兆瓦的太阳能及沼气能源。


气候变化及能源危机同时夹攻全球人类,开发安全、干净及永续的再生能源,成为全球最紧迫的要务,最积极的“共识”。

在科技的配合下,太阳能发电的进展已不可同日而语。

我们依赖了近百年的化石燃料和水力发电,已经来到瓶颈,21世纪,是向太阳“借电”的时代。

向太阳借电 安全干净永续

风力、地热、潮汐、生质能,众多自然能源当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被视为唯一能够全面及长远解决问题的方案,也是潜质最大、最好的永续能源。

当能源危机于1970年代开始成为议题,美国就在1980年代开始“向太阳借电”的实验。

然而,高昂的成本和不甚理想的供电量,加上各种技术上的弱点,到2006年为止,使其他再生能源(风力、海洋、水力)的发电潜力相形失色。

太阳能的总发电量在全世界的组合中仅占0.02%,远低于生产成本较便宜的水力发电和风力能源。

随着科研技术日益精进,太阳能成本持续下滑,加上国家能源补贴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太阳能技术在最近三年可说摆脱颓势,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成为环保与经济潜力最大的能源产业,各国政府也开始投入重资于太阳能。

德国最佳

过去10年,太阳能科技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西班牙是技术最好的国家,但今天全球最大的“太阳能之都”却是欧洲的德国和意大利,美国和西班牙被远远抛在了后头。

截至2009年的数据显示,德国共有2220座太阳能发电站,而美国只有225座,西班牙仅125座,差距甚大。

拥有105座太阳能发电厂的中国,则是亚洲最大的太阳能投资及发展国。

2060年满足全球需求

台湾国立成功大学电机工程学系教授杨宏泽博士接受《南洋商报》专访时透露,目前全球发展绿能国家,德国最让人赞赏,也是最佳借镜。

他说,德国的绿能,包括太阳能,安装容量高达30%;英国则是欧洲另一个绿能发展令人侧目的国家,其他主要“太阳能国”尚有意大利、西班牙及法国。整体而言,欧洲的绿能发展令人鼓舞。

能源专家预测,到2040年时,太阳能将占全球总供电量的25%。国际能源署(IEA)则预计,未来50年内,太阳能将成为全球最主要的发电能源,全球太阳能发电站将在2060年满足全球电力需求。

亚洲 东南亚抢商机

太阳能时代当前,亚洲及东南亚发展中国家也积极跟进。

目前,日本、韩国、中国和印度位居亚洲“太阳能四国”,东南亚则是以泰国为龙头,马来西亚正开始投入,新加坡则以吸引外资发展绿色能源,在能源领域取得亮眼成绩。

中国则以制造太阳能板称霸,在发电技术上虽然还处于弱势,却是全球太阳能板的制造基地。

毗邻的印度也在努力提高太阳能使用率。

台湾仅次日韩

此外,台湾的绿色能源发展,在亚洲也是数一数二,仅次于日本与韩国。

根据台湾国立成功大学能源科技与策略研究中心主任吴文腾所说,台湾的太阳能发电业,在2010年的外销产值高达2500亿台币(约250万令吉),占世界太阳能电力产值的16%!

大马 汝来建全国首座 最大再生能源区

马来西亚也正加紧步伐,搭上太阳能的列车,能源、绿色科技及水务部于去年杪宣布落实再生能源补贴政策,鼓励民众安装太阳能板。

除了供应每个家庭的电力需求,也能将储存的剩余电力回售给能源机构。

除此之外,能源企业也在森美兰州汝来兴建国内第一座,也是最大的再生能源区,并定下在2020年1250兆瓦的太阳能累积电供目标,平均各州属的太阳能够累积量达89兆瓦。

泰国 放眼20%使用率 发电规模冠东协

东南亚的泰国,从太阳能发展初期就密切关注,2009年落实再生能源计划,预计2020年时,再生能源使用率能达到20%目标。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泰国的发电规模高达28千兆瓦,居东协国家之首。

大企业落户狮城

土地面积不大的岛国新加坡,不能大规模发展太阳能发电站,但仍在能源领域取得不俗成绩,吸引许多世界级的大企业落户泰国。包括美国劳斯莱希投巨资研发燃料电池、欧洲最大能源公司与当地企业合作设立亚洲总部、澳洲公司则在该国设立世界最大生物柴油制造厂,丹麦风力发电机制造商也设立研发中心。

韩国 太阳能产品销售 3年劲增13倍

在2002年,韩国开始推动太阳能,积极建设“太阳能城市”,也是亚洲第一个提出购电补偿计划的国家。

虽然参与太阳能市场较晚,但发展速度却很快。

目前,韩华、三星、熊津集团和OCI等韩国企业,都是太阳能领域的主要投资者。

从2007年至2010年,该国的太阳能产品的销售额在短短三年间,增长13倍,达到16兆韩元(433亿令吉),出口额则增长21倍,达到38亿美元(114亿令吉)!

日本 产品多用于出口 绿能发展潜能大

日本虽是极度依赖核能的亚洲国家,却也是亚洲最早推动太阳能发电产业的国家,绿能发展潜能巨大。

东芝(Toshiba)、松下(Panasonic)及声宝(Sharp)三大电器企业,是日本最主要的绿能设备生产商。

而日本除了是世界第三大核能生产国,也是世界第二大的太阳能板生产国,仅次于中国。

不过日本的产品大部分用于出口,国内主要依赖核能。

德国 意大利 重点投资

在德国,太阳能及其他各种绿色能源,俨然是公共事业,该国政府不但积极发展太阳能,也提供各项奖掖和鼓励。

位于德国南部黑森林的边缘,有一个名为“阳光夫来堡”的太阳能公寓社区,从学校、停车场到公寓屋顶,都铺上了太阳能光电板,老旧的火车站也用高耸的太阳能光电墙迎接游客,整个小镇改头换面。

德国精华区的土地上,太阳能板安装在屋顶、农舍,甚至是足球场及公路的沿途。

虽然散布在乡间,但都连接了全国输电系统,就算是最小的产出者,能源机构也必须加价付给他们每一度电大约0.5欧元的电费。

意大利的太阳能发展在最近三年突飞猛进。

根据欧洲光伏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意大利的太阳能发电量从2008年的每小时193千兆瓦骤增到2010年的673千兆瓦,成为欧洲炙手可热的太阳能市场。

太阳能电量超越需求10倍

地球一个小时所接收到的太阳能,相当于全世界6000倍的能源不断照向地球,比人类一整年消耗的总能量还要多。

但将太阳光热转为发电能源,到底能供应多少电量?

美国拉斯维加斯西南方将近十座发电厂,大约有100万块发电板,总面积650万公顷,总发电量3亿5400万瓦。

东北俄方郊外的耐利斯空军基地,平均有25%的用电是靠太阳能,冬天时更100%仰赖太阳能供电,当地7万2416面太阳追踪板,产生1420万瓦的电力。

再来,亚利桑那州索拉纳发电站预料在2012年上线运转时,仅仅8平方公里的槽线型发电厂,将产生2亿8000万瓦的电量。

早在1980年代,工程师罗兰·哈尔斯壮就已计算出,太阳能光电版只要涵盖美国千分之三,也就是2万5600平方公里,就能为整个美国发电!

另外,2007年运作的内华达太阳能一号发电厂,虽只是将21%太阳能转换成电力,760列的发电板各产8万4000瓦,等于113匹马力的电力。

西班牙南部一座发电厂里,像房子一样大的发电板可以捕捉不断照向地球的120千兆瓦阳光;安达卢西亚农地上的太阳能发电厂,在白天储存的太阳能,能产生七个半小时以上的电力。

被喻为世界最壮观的太阳能展示场——安达卢西亚平原的太阳能园区,高达115公尺的电塔,平日所聚集的电力可达到每平方公尺400万瓦,远远超过所需电量!

中国奋起直追

根据能源专家的计算,全球再生能源可上产的电力高达每小时97万5010兆瓦,太阳能发电量就占了超过75%——每小时74万5834兆瓦,包括每小时47万278兆瓦的太阳光电发电,以及每小时27万5556兆瓦的集光式太阳热能发电。

近2年奋起直追的中国,也加速太阳能发电量和使用率。

中国于2009年运作的第一座大规模太阳能发电厂,供电量高达1000万瓦,足够让一万户家庭使用,而迄今正在兴建中的太阳能发电站,总发电量可达100万千瓦。

根据预测,以现有的太阳能科技,全球太阳能发电可取得比实际所需十倍以上的电量。

太阳能的优势

安全,是太阳能的另一优势。

如果说,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是促成绿能发展的主要原因,哥本哈根全球气候会议中,各国所达至的减碳承诺,是促使发展中国家加速推动绿能发展的帮手,那切尔诺贝利核爆及日本福岛核灾,间接让太阳能时代提前来临,关键就在于“安全”。

即使强震、强风、洪水等自然灾害导致发电厂故障,甚至摧毁,也不会有“遗祸万年”的物质泄漏,威胁人命与环境安全。

●干净: 不论是开发或利用的过程,都不会产生渣水、废水、废气、噪音,既不污染环境,也不影响生态平衡。

●永续: 过去的11亿年中,太阳仅消耗本身2%的能量,而太阳能的氢也能长久储存,足够维持上百亿年,绝对是用之不竭。

●方便: 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太阳能,可就地开发利用,不需运输,就是交通不发达的内陆村落和海岛,也能开发使用。

●便宜: 太阳能可以24小时运作,也不会向人类索取收费。

●大量: 每年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能,相当于130万亿标煤,总量属于当今世上可以开发的最大能源。

台湾成大能源科技专家访本报

台湾国立成功大学能源科技专家及学者受邀来马参与专题研讨,能源科技与策略研究中心主任吴文腾及电机工程学系教授杨宏泽博士率团拜访《南洋商报》及接受专访。本报执行总编辑冼慧欣及副总编辑黄兆平热情接待,一同探讨绿色能源科技的发展趋势和潜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Note: Only a member of this blog may post a comment.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